|
|
 |
范仲淹曾在蘇州設義莊救濟窮人 引領古代慈善風尚 |
 |
時間:2014-04-01 17:03:25 來源:不詳
|
|
|
洛陽范仲淹[注: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縣),后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研究會/供圖
河南商報記者 丁亞菲
在中國,凡是上過初中的人,幾乎都知道范仲淹。就算不知道范仲淹,也一定聽說過他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雖不是河南人,也不在河南去世,但他的墓地卻在河南伊川,由后人世代看守。也因此,全國各地的范姓后裔,幾乎每年都會來此祭拜。
墓地之謎
學唐代名相姚崇
和母親一起葬在伊川
從伊川縣城往東十幾公里,有個徐營村。村北不遠,背靠萬安山、前臨曲河水的一處園子,就是范仲淹的墓地所在地——范園。
讓人不解的是,范仲淹是蘇州人,在徐州去世,跟伊川并沒有太多交集,為什么將最后歸宿選在了這兒?
中國范仲淹研究會理事、洛陽范仲淹研究會副會長、范仲淹第28世孫范章在接受河南商報記者采訪時說,這還得從范仲淹的身世說起。
范仲淹是蘇州吳縣范家的后人,父親范墉先娶了陳氏,后來又娶了26歲的大戶人家姑娘謝氏。謝氏在徐州生下范仲淹后不久,范墉就去世了。孤苦無依的謝氏帶著他,改嫁到了山東長山縣的富戶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改名叫朱說,這一叫就是20多年。
和很多隨母親改嫁的孩子一樣,范仲淹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去蘇州認祖歸宗,卻遭到了譏諷。www.cosmolore.com他考中進士后,又去蘇州要求復姓,族人仍不認可。無奈之下,他做出了只認祖歸宗,不要祖產的承諾,才最終恢復了范姓,改名仲淹。
范仲淹的母親去世后,被暫時葬在了她的老家。丁憂期間,范仲淹從商丘去登封嵩陽書院講學,路過伊川時去唐代名相姚崇及其母親的墓地拜謁——姚崇的母親也曾改嫁,去世后葬在萬安山下。
就是因為這次拜謁,范仲淹才有了將自己的家族墓地定在伊川的想法。對范仲淹深有研究的范章說,范仲淹的母親改嫁過,不能埋在蘇州范家的祖墳里。所以,范仲淹決定學姚崇,把母親埋在伊川。
如今,姚崇墓還在離范園幾百米的地方。因為無人守墓,幾座墓碑,孤零零地立在田地中間,很有幾分凄涼。
設立義莊
救濟窮人、完善規矩,引領古代慈善風尚
在范仲淹第35世孫范祥科看來,范仲淹的母親當初改嫁,在一定程度上,也跟蘇州范氏家族中無人庇護、接濟他們母子有關。
或許跟幼年時的這一經歷有關,范仲淹晚年在蘇州首創了義莊,使大批貧窮的范氏族人避免了流離失所、遷徙他鄉的命運。
在此之前,宋朝的慈善工作已經做得相當不錯,各個領域都有相應的官方慈善組織,包括收養乞丐、殘疾者和孤寡老人的“居養院”,治病救人的“惠民藥局”,專門救助兒童的“慈幼局”等機構。其中,做得最好的當屬范氏義莊。
范氏義莊的規矩詳盡,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從錢物的發放,到對倉房、田地的管理,對管理者的監督等,都有具體可操作的規定。
也正是因為這些非,F代的管理方式,范氏義莊開啟了古代慈善的一個新時代,成為各地官紳效仿的對象。
范仲淹去世后,他的子孫投入了大量的錢財和精力,維護義田的規模,弘揚義莊的聲譽,完善義莊的規矩,使范氏義莊成為中國慈善史上存續時間最長的民間組織,經歷800余年的風雨而綿延不絕。直到現在,范氏義莊雖[1] [2] 下一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