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被稱為梟的貓頭鷹。黃永玉作
唐玄宗[注: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說夏天吃梟羹能夠“股肱良足詠,風化可還淳!敝,漢初的叔孫通在《漢儀》中已經說過“以夏日至賜百官梟羹”了。
“梟羹”為什么成為古人度夏的佳品呢?事實上,對此,古人生花妙筆已經盡述,概而言之就是:“夏至,微涼始起,長養萬物,而梟害其母。因以是日殺之!彼^“害母”,集中體現在鳥子女的“不孝”和危害“大地母親陰氣”方面。www.cosmolore.com謬論鳥的品德高下,并以此來規范社會的道德行為,今人看起來也許是天方夜譚或“惡搞”。但是,在講究“眾生平等”的古代,道德衛士們就是從哲學和歷法學的高度這樣解釋和教化的:夏至陰氣開始回升,而陰為坤,為大地,厚德載物。梟害其母,就是危害陰氣,因而必須舉行儀式,以保護陰氣!扳枘嬷铩痹偌由稀胺慈祟愖铩,古代人對梟斬盡殺絕的行為也就是大義凜然和天經地義了。于是,夏天就出現了文武百官以獲得皇帝賞賜的“梟羹”為榮耀、平民百姓以捕食梟肉為福氣的局面,就連北宋大詩人蘇東坡都有詩詠皇帝賜“梟羹”之美事。
何為“梟”?即今天俗稱的“貓頭鷹”。有人說,那時候的貓頭鷹遭遇滅頂之災跟許慎及古代文人、術士等有關。此言雖不虛,但可能不是主要原因。許慎的《說文解字》謂:“梟,不孝鳥也!币幌伦泳桶选皸n”推到了道德的對立面。從理論上說,這確實為儒、道、釋三教所傳輸的“保人倫”的教義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更為封建帝王借“弘揚孝道”之名來鞏固統治地位、培養“忠臣”和“良民”、鏟除異己分子提供了強大的道德支持。
“不孝”又“害母”,在古代稱得上是“十惡之首”,這遠比“王八蛋”背負的“亂交”之罪重千倍。所以,從文獻記載看,自西漢初到明朝滅亡的一千多年里,古人進入夏天,捕食貓頭鷹乃是大義、不容推辭的責任所在。以至于時至今日,民間依然將貓頭鷹當做不祥之鳥,流傳著“夜貓子進宅沒好事”、“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等俗語。然而,現代鳥類學家經過長期觀察,并未發現貓頭鷹有食母的惡習;蛟S,“梟害其母”是古人強加給它的罪名。那么,為何要把梟變成“大惡之徒”呢?也許到了漢代,全民的開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統治者[注: 統治者 tong zhi zhe 〖the ruler〗 所謂統治者,是一個獨立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