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建江西贛州的排水系統沿用至今使市區免遭洪災
6月21日,江西贛州市部分地區降水近百毫米,市區未現明顯內澇,“沒有一輛汽車泡水”。這都得益于宋代福壽溝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統。廣東相關部門曾表示,城市排水系統做得最好的是江西贛州,“這個系統也是古人留下的”。
史料記載,在宋朝之前,贛州城也常年飽受水患。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年-1077年),一個叫劉彝的官員在此任知州,規劃并修建了贛州城區的街道。同時據街道布局和地形特點,采取分區排水的原則,建成了兩個排水干道系統。至今,全長12.6公里的福壽溝仍承載著贛州近10萬舊城區居民的排污功能。有專家評價,以現在集水區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處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應付,也不會發生內澇,“古人的前瞻性真令人贊嘆”。
6月26日那天,洪峰到達贛州,曾有贛州市民感嘆道,“如果‘唱凱堤’有贛州城墻一半堅固也不至于決堤!那些地方官員為什么不能利用現在的科技條件建一些流芳千古的利民工程?”
據史書記載,公元1087年,劉彝因為“善治水”,被召還京師任“都水丞”,這一職位相當于今天的水利部副部長。有人評價,劉彝屬于那種“不是光練嘴或紙上談兵的實干派官員”。據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