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書簽訂儀式(前排左起:王琛發、黃至安、周謹平、呂錫;后排左起:雷良、黃家泉、郭家驊、徐陶)
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德國、新加坡等地的學者和道教界人士近百人出席了研討會。學者們就道學中的科學精神、道教醫學、馬來西亞道教與社會生活等論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王琛發教授結合中醫典籍中的陰陽五行等醫學理論,深入研究了閩南神廟五營神將的頭針及其應用。針對學界流行的“中國古代[注: 中國古代 中國古代中國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鴉片戰爭的歷史-zhongguogudai]缺乏科學精神”這一論點,中南大學的呂錫琛、周謹平、雷良等學者認為,道學重視探索天地萬物和人的生命奧秘及其規律,具有“尊道順道”的理性精神、“因性自為”的自由精神和探玄證道的實證精神,主張在普遍聯系的整體性中把握“眾甫之狀”和萬物之所以然,蘊含了整體性原則、因果性原則,這些思想與西方的科學精神和方法論原則相通。發掘這些精神財富,有助于接引西方的科學精神,鑄造東西方互補互融的科學之魂。徐陶則提出,應借鑒跨學科的認知科學模式,從哲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對道教金丹術進行綜合分析,揭示其中的科學價值。
馬來西亞首相署對華特使秘書甘德政博士[注: 博士是教育機構授予的最高一級學位。如某科系哲學博士(PhD),理學博士(DSc/ScD),文學博士(DLitt),教育博士(EdD)。]還結合現實生活闡發了馬來西亞神廟面向科技公共外交的可能,為華人宗教如何在馬來西亞現代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提出了積極的思考。在本次研討會上,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道學國際傳播研究院與馬來西亞道教學院還就人才培養、學術文化交流等方面簽署了合作意向書。在研討會開幕之前,我校學者還考察了吉隆坡、檳城的多處道教宮觀。就道教以及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傳播的歷史與現狀與馬來西亞同仁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
中南大學道學國際傳播研究院自去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