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單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寶雞市考古研究所 領隊:田亞岐
位于陜西鳳翔的秦雍城遺址總分布范圍達51平方公里,由城址、秦公陵園[注: 名稱 秦公陵園 相關內容秦公陵園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國君陵園。位于陜西鳳翔三畤原。1976年后調查發掘。陵區南北長3千米,東西寬7千米,北、西和南面有長達7000余米的防衛濠溝。]、國人墓地和郊外宮區組成。全面回顧多年來雍城大遺址考古工作成就,有一個理性認識,盡管對后三者的工作尚未做完,但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標是明確的,唯城址區既往“宏觀”工作雖已獲得諸多重要發現,但從“微觀”角度看,對其整體輪廓與布局了解程度不夠,細部內涵不清晰,也不全面,尤其對有些傳統重要發現如城區道路系統尚存諸多爭議。鑒于此,我院遂將對城址區考古調查列入近三年(2012—2014)重點目標任務,這也標志著對整個秦雍城遺址階段性保護考古工作較為圓滿的收尾。
有上年度雍城城址范圍內 “道路與排水系統”考古調查、發掘獲得點與線基礎資料的強力支撐,本年度借鑒其成果而啟動對城址區整個幅面“微觀”性考古調查與勘探工作。
整個城址區約11平方公里,今年目標任務選擇于整個范圍約三分之一的東區進行,這里也是既往工作薄弱區域,首度工作取得了多項重要收獲。www.cosmolore.com
城址東區遺存點數大幅增加 該區域內既往調查工作僅獲得極少有關東城墻及南城墻東部夯土結構以及城內遺跡的點狀信息,通過此次考古調查,其數量由早先6處增至32處,而且對遺跡點的屬性判斷較為清晰。不僅如此,不同屬性遺跡點所形成面狀組合如聚落結構,點線組合如城墻、古河道與古道路等。
確認了東城墻與南城墻東部的走向、結構與構筑年代 經過對在局部城墻遺跡點的梳理,將點連接,形成城墻基本走向;經解剖性勘探,發現城墻墻體寬度為8~14米不等,其工藝流程與構筑方法則為中、里、外三重分別構筑;在墻體夯土內發現秦早期陶片,從而初步推斷如《史記•秦本紀》“悼公二年,城雍”記載的可靠性,即秦國在都雍城近二百年之后才正式構筑城墻!俺菈q河瀕”實景考古新發現 以往諸多考古發現無法證明早期秦國有筑城墻的實例,而從秦公陵園兆溝的發現中則形成了當時以大河、溝壑作為城周環護設施的觀點。此次考古調查發現初期雍城則分別以四周的雍水河、紙坊河、塔寺河,以及鳳凰泉河環圍。由于當時的河水豐沛,河谷縱深,自然河流便成為“以水御敵于城外”的主要城防設施。這種情形與禮縣大堡子山、圓頂子山秦西犬丘城的防御體系如同出一轍,這也是對文獻所載“城塹河瀕”的實景解讀。

&nb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