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處于蘇聯從列寧[注: 列寧(俄文:Ле?нин),公元1870-1924,本為筆名,后成為他在政治活動中的別名,原名為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俄文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戰時“總動員”到“斯大林[注: 斯大林(1879年12月21日-1953年3月5日),全名: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俄語: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體系”的過渡時期,蘇聯主要注重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經濟發展[注: 概念 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后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粗放,效益低下,經濟發展不全面。在這一時期蘇聯也出現了吃的問題,主要原因是蘇聯官方對國內和國際社會掩蓋真相,致使饑民得不到任何救援,而且大饑荒期間蘇聯仍堅持向國外出口糧食!钡1956年蘇共二十大之前,蘇聯的報刊都嚴禁談論1932-1933年大饑荒,提及災荒的人以“反革命鼓動”罪名入獄。www.cosmolore.com
[1] [2] [3] [4] 下一頁